走出海洋戒嚴心態:對生活周遭的海洋都不了解,更別談國家怎麼發展了

標籤: 

正在檢視 1 則發表的回覆
  • 作者
    文章
    • #366 回覆
      m16tom203
      管理員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84747/

      在政問第三集中,談到台灣產業轉型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提到法規鬆綁,他以海洋休閒產業舉例說,世界有很多遊艇經過台灣海峽,這些人都很有消費能力,但上不了台灣岸上,因為台灣停泊設備簡陋,沒能提供這些遊艇服務,簽證又不方便,童子賢提到,台灣四面環海但民眾很少喜歡海洋的娛樂,因為有太多管制,反而每年很多人到峇里島做海上活動。

      這段話我很有感觸,因為曾採訪過遊艇業,知道該產業台灣名列世界前茅,在1980年代,台灣當時最多一年出口1500多艘遊艇,總產值接近二億美元,「亞洲遊艇王國」之名傳遍世界。

      後來雖然九零年代有過不景氣,1999年遊艇產業又經歷了十年的榮景,台灣遊艇出口量在世界保持於五、六、七排名上下擺動,像是名賽車手小舒馬克(Ralf Schumacher)、NBA籃球明星皮朋(Scottie Pippen)、眾多國外富豪所擁有的遊艇,都是台灣製造。

      雖然如此,在台灣卻極少人在玩遊艇,這種反差不只是反應出遊艇產業本身的問題,而是映照出台灣人對周遭海洋的態度。

      明明台灣就是「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四面環海,海岸線約長1,356公里,若再加上澎湖主要島嶼,則海岸線總長1,730約公里,歷史上在這裡出現的名人都是海上梟雄,像是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的海上帝國,那種揮手間號令數百船艦,皇帝老子、荷蘭軍隊都懼你三分的豪氣,只有在大海上闖蕩的人才有吧。

      可是反觀現在,台灣人對自己所處的海洋環境了解多少?這當中有幾個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長期的戒嚴造成的,戒嚴期間海岸線成了海防與軍事重鎮,當時國防部以警備總司令所屬的四個警備總隊和二個大隊負責海岸防衛,就是把海岸當作警備作戰的思維展現。

      在30歲以上民眾的記憶中,海邊是阿兵哥看守的地方,在海岸旁遊蕩會被告誡請回,我是苗栗海邊的一個小鎮長大的,海邊一個重要的記憶就是如此(不小心透露自己的年齡了XD),如果一直朝著燈塔方向一直走,就會有阿兵哥出現叫你回去,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怪恐怖的。

      雖然台灣於1987年解嚴,但海岸線卻沒跟著解禁,政府還是用「禁止」與「管制」的思維看待海岸線。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後,戒嚴時期令人聞風喪膽的警備總部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2000年海巡部將部分業務移交至新成立的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剩下的編制經過多次改變後,最後成為今日的後備指揮部。

      國際法定義,12海里內都是該國的領海,長久以來民眾卻不能在自己的領海自由活動。在近年法規解禁前,出海採申請制,民眾想出海遊憩必須經過複雜程序的申請與安檢,在出海前一星期就必須備妥證件給海巡署,而開船前還得經過海巡人員的檢查船隻及清點人員。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民間信仰當中,人們對海洋的恐懼總是很強烈的,像是農曆七月「水鬼」抓人的故事,就強烈烙印在一般人的腦海當中,一般成人也許會嗤之以鼻,但當你站在海邊,看著黑浪洶湧,深不見底又寬無邊際的海洋包圍,一種對「未知」的恐懼就不自覺的由內心升起。

      我國一的時候,有兩位國二的女生在海邊玩,結果被海浪捲走,這事對當時的校園衝擊很大,「死亡」瞬間離這些小孩很近,就發生在隔壁教室⋯⋯事後從口耳相傳間,聽到事發的過程是,他們在海邊玩水,結果鑰匙掉到海裡,兩個女生試圖取撿時,就被海浪捲走了。

      這口耳相傳的版本當然離真實很遠,但這就是一般小孩聽到的故事,我生活在海邊的小鎮裡,從小也學游泳,但從來就是沒正式的教育告訴學生關於「海」的事情,何時漲退潮、何時海浪最危險、在海上身陷危險時該如何自救?

      相對來講,紐西蘭對海洋的教育就很不一樣,我曾經採訪過體大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葉怡矜,她提到曾到紐西蘭考察當地遊艇港的經營,發現紐西蘭政府會和相關民間協會合作,在學校進行海上活動的教育,包括如何看海象、風向、使用風帆,也會讓小學生在海上實際從風浪板學習操作,小學生也以獲得「小小水手」與「小小船長」的榮譽稱號為榮。「坐船出港時,就看到港內一堆小朋友在玩風浪板,一開始擔心船會不會撞到他們,但看他們很快地就操作離開。」

      對於台灣恐懼海洋的情況,葉怡矜認為,那是因為不瞭解才會如此,「我們不去瞭解,你就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危險,危險才一直發生。媒體常報導大浪把人捲走,可是大浪是會把人打上岸,反而是海底的暗流會把人捲走,我們對這些常識瞭解都不夠充分。」

      海上遊憩活動範圍很廣,包括游泳、潛水、衝浪、滑水、水上摩托車、泛舟划船、遊艇、渡輪,但恐懼加上長期以來的海洋戒嚴,造成民眾對海洋不熟悉,無法產生喜愛的情感,參與的人少,根本就無法形成一個遊憩產業。

      但或許這不只是形不形成產業的問題,而是我們身為台灣人該如何認識自身生活周遭的問題,如果連自己生活最相關的事物都不了解,我們又將如何在台灣好好生活,更別提國家未來該如何發展了。

      核稿編輯:楊之瑜

    • #368 回覆
      歐陽叡
      參與者

      在台灣,海洋遊憩產業要結合”海產產業”才有出路

正在檢視 1 則發表的回覆
回覆至:走出海洋戒嚴心態:對生活周遭的海洋都不了解,更別談國家怎麼發展了
您的資訊:




About Chronicle

All the Lorem Ipsum generators on the Internet tend to repeat predefined an chunks as necessary, making this the first true generator on the Internet. All the Lorem Ipsum generators on the Internet tend to repeat predefined Lorem Ipsum as their default model text, and a search for web sites.